迷走神经性晕厥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应急自救 > 内容
迷走神经性晕厥

迷走神经性昏厥是最常见的晕厥原因,一般预后良好,不需服药,一般会教育病人注意发病前的先兆如心悸、冒汗、脸色发白等。发病前时可赶紧把头低下、双手不断握拳用力,若能使血压不至於下降,脑部不会缺血则不会发生晕倒。

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诱因

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

天气闷热、恐惧、疼痛、久站等,因此回避这些诱因也就可免于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作也会消失。晕厥后身体平卧或下肢相对抬高,可使回心血量增加,意识恢复。直立倾斜试验可以诱发晕厥发作,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诊断。

迷走神经性晕厥通常表现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严重者可有10-20秒的先兆。如能警觉此先兆而及时躺下,可缓解或消失。

初时心跳常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跳减慢,血压渐下降,收缩压较舒张压下降明显,故脉压差缩小,当收缩压下降至10.7Kpa(80mmHg)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少数病人可伴有尿失禁,醒后可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严重者醒后可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持续1-2天症状消失。

心源性晕厥

该病是由心脏疾患引起的心排血量突然降低或排血暂停,导致脑缺血所引起。多见于严重的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心房黏液瘤、急性心肌梗塞、严重的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疾患。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改变等易于鉴别。

低血糖症

本病常有饥饿史或使用降糖药的病史,主要表现为乏力、出汗、饥饿感,进而出现晕厥和神志不清,晕厥发作缓慢,发作时血压和心率多无改变,可无意识障碍,化验血糖降低,静注葡萄糖迅速缓解症状。

癫痫

对于表现为惊厥样晕厥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要注意与癫痫鉴别,通过做脑电图、直立倾斜试验的检查不难鉴别。

直立调节障碍

该病患儿表现为由卧位直立瞬间或直立时间稍长可有出现头晕、眼花、胸闷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甚至晕倒,不需治疗能迅速清醒,恢复正常。可通过直立试验、直立倾斜试验等加以鉴别。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正处于青壮年,只是偶尔出现几次迷走神经性晕厥,而且还能够自行塑形,就不需要过度紧张。只需要多注意休息,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对身体进行调理,就可以有效缓解并痊愈。但如果是器质性病症导致的,就应该引起高度警惕了,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才能痊愈。

迷走神经性晕厥常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持续的直立体位、难闻的气味、剧烈的运动、疼痛、咳嗽、吞咽、排尿、排便等。前驱症状常先于晕厥出现,例如,乏力、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眩晕、心悸、大量出汗、打哈欠。

由于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可以在晕厥之后一段时间内自行苏醒,所以,不会出现生命危险。目前,治疗方法上,如果不是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不建议用药物治疗。平时一定要多注意休息,而且应该保持平稳的心态,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

目前,仍缺乏迷走神经性晕厥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一部分没有前驱症状,经常突然出现晕厥摔倒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反复发生外伤或经常暴露在易受伤的环境中的人,预防性治疗是需要的。治疗的目标是要减少严重晕厥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减少外伤。

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治疗有多种方法,要因人而异。管迷走性晕厥常由某些因素触发,有些可能只在特定情况下发作。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尽量避免这些触发因素,尽量停用可以引起低血压的药物。一旦发生晕厥前驱症状时,患者要立刻平躺,既可避免外伤也能防止晕厥的发生。

反复出现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患者,在前驱症状时,进行手臂和腿部的屈伸运动,有助于防止晕厥发生,这可能与骨骼肌泵作用增加静脉血液回流有关。增加液体和钠盐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预防晕厥发生。也有部分临床医生,建议站立训练,类似于“脱敏”疗法。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