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广东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月十一日
广东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省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运资源的优势,实现水运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我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
一、广东内河航运基本状况
——航道
广东省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全省有大小河流2000余条,总长360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韩江水系和榕江水系,发展水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航运资源条件最优越的区域之一。在全国规划重点建设的内河航道“两横一纵两网”中,我省就占了“一横”(西江航道主干线)和“一网”(珠江三角洲航道网)。
广东省现有通航里程11844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9.6%,居全国第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4306公里,占全省36%,居全国第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036公里,占全省8.7%,居全国第五。广东省内河航道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共有通航河流865条,通航里程8010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67.6%,其中珠江三角洲河网通航里程5823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901公里,分别占全省49%和87%。西江是珠江的干线,目前为三级航道,2000吨级船舶可通达肇庆,1000吨级船舶可通达广西梧州。东江、北江已形成六级或七级航道。榕江和韩江分别形成三级和七级航道。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以通航1000吨级及以上标准航道为骨干,以四级航道为基础,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运输网;与西南等省区衔接的省际通航能力大大提高;粤东、粤北山区通航条件得到改善。
——港口
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为主枢纽港,惠州、茂名等为重要港口,其他中小港为一般港口的分层次格局。全省共有码头泊位3066个,年通过能力50899万吨,其中沿海码头泊位1219个,年通过能力33399万吨,约占全省65.6%。
全省共有内河生产性码头泊位1847个,内河港口吞吐能力约17500万吨,约占全省港口吞吐能力的34.4%,居全国第六,2003年实际完成吞吐量9348万吨。全省约95%的内河港口集中分布在珠江水系通航条件较好的河流沿线,多以中小型为主。我省的内河港口主要为沿海主枢纽港服务。
——船舶
广东省全社会内河船舶保有量为19484艘,约331万载重吨,69000多客位,运输船舶多为100-300吨级,平均载重吨约190吨。
——内河运输
2003年全省内河运量1.3亿吨,约占全省水运量的48%,约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1/5,其中珠江三角洲约占85%;全省内河集装箱运量完成564万标箱,占全国内河集装箱运量的80%,其中珠江三角洲完成的内河集装箱运量占全省内河集装箱运量的98%。全省内河旅客运输量984万人。
——总体评价
1.广东省内河航运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地区,内河航运的发展,改善了沿江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2.客运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货运量稳步增长,集装箱发展迅速。1995-2003年内河客运量年均下降8%,但港澳航线客运量保持一定的增长,2003年全省内河客运量达984万人。内河货运量稳步增长,1995-2003年年均增长约4%,2003年内河货运量约达1.3亿吨,主要承担大宗散货和外贸物资运输,其中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1995-2003年内河集装箱运量年均增长约20%。
3.我省内河运输量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与经济总量分布一致。近年来该区内河客、货运量分别约占全省内河客、货运量的85%。
4.内河航道是广州、深圳等沿海港口的主要集疏运方式,主要为沿海港口服务,其中广州港约1/3的集疏运任务由内河承担。
5.发展相对滞后,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总体来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不平衡,与公路建设相比,内河港口、航道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水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构筑“泛珠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实现交通协调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内河运输量预测
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对广东省客、货运量及内河运量进行预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预计全省货运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5%和5.0%,其中,内河货运量年均增长速度均为5.0%;全省客运量年均增长速度均为6.5%,其中内河客运量分别年均递减约6.8%和5.1%。2005年和2010年客、货运量预测结果见表一,集装箱运量预测见表二。
表一 2005-2010年广东省客货运量预测表
(单位:万吨、万人)
2003 2005 2010
年均增长速度(%)备 注
“十五” “十一五”
全社会货运量 140442 156300 199500 5.5 5.0
其中:珠三角 112353 126240 161120 6.0 5.0
内河货运量 13000 14330 18300 5.0 5.0
其中:珠三角 11050 12300 16080 5.5 5.5
全社会客运量 182334 225777 309333 6.5 6.5
其中:珠三角 145867 180622 247466 6.5 6.5
内河客运量 984 623 480 -6.8 -5.1
其中:珠三角 880 560 420 -7.6 -5.6
表二 广东内河集装箱运量及沿海集装箱吞吐量预测表
(单位:万标箱)
1995
2002
2003 2005 2010
2003-2010年
年均增长(%)
内河集装箱运量
132
474
564
720
1250
12.8
沿海集装箱吞吐量 142
1217
1615 2180 4050
16.2
三、加快发展广东内河航运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的交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目前我省交通运输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难于适应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省委九届二次会议确定了我省本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3450美元,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运输量将会大大增加。预计到2010年,我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接近8亿吨,是目前的2倍,内河港口吞吐量约2.3亿吨,是目前的2.5倍;沿海集装箱吞吐量4050万标箱,是目前的2.5倍;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将达到1250万标箱,是目前的2倍多。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内河航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构筑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我省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发展内河航运基础和条件较好,潜力很大。受到陆路通过能力限制,公路运输成本提高,水路在集装箱运输、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将愈来愈明显。因此,要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为广东的长远发展以及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提供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
(二)增强广东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需要。
我省内河航运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发展潜力很大。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对于进一步改善沿江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沿江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和沿江地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原材料严重缺乏,需要大量从省外调入。内河航运具有投资省、运量大、能耗低、占地少、成本低、污染少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据测算,在平原和渠化河流上,水运、铁路、公路的基建投资比例为1∶3∶7;水运每马力运量是铁路的2-4倍、公路的50倍;水运成本相当于铁路运输的1/2、公路运输的1/5;修建1公里铁路(双线)、1公里高速公路(4车道)平均占地分别为50亩、100亩,而航道建设基本不占土地;水运单位吨公里能耗约为公路运输的1/10.因此,发展内河航运既有利于国土资源保护、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投资,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我省实现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四)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需要。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拥有众多的内河航道,大部分属于珠江水系,通航里程1万8千多公里,占全国的13.5%。珠三角是航运核心地区,通过西江干线、红水河、南北盘江、郁江、右江等航运通道连接云南、广西、贵州等西部省区,形成了“泛珠三角”区域内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一条通道一个水网”的格局。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的重点地区,在广东省及周边地区能源等大宗散货运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完成的货运量占广东省内河货运量的85%以上,占全国的18%左右。珠三角内河航运发展的突出特色是集装箱运输发达,已经成为香港、深圳等重要港口集装箱疏运的主要方式之一。2003年广东省共约2000多万标箱集装箱生成量中,有接近1350万标箱通过香港出口或运抵香港,其中500多万标箱通过内河航运完成,内河航运成为粤港经济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
加快广东省内河航运发展,将为“泛珠三角”区域资源开发、物资运输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为“泛珠三角”区域发挥地缘优势、融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将为我省实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泛珠三角” 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为“泛珠三角”紧密合作和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内河航运与港口、海运的协调发展,围绕沿海主枢纽港发展内河航道,使内河航运更好地为沿海主枢纽港服务。突出重点,使内河航运发展与经济中心区、腹地和网络区的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重点建设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骨干航道,加密、延伸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打通出海及与周边省(区)相联系的水上通道,改善粤东和粤北山区通航条件。结合各地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定位、产业分工和布局以及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内河港口的建设与改造,完善港口布局,提高机械化装卸水平,拓展主要港口功能;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码头泊位,逐步实现沿海主枢纽港、内河航道、内河港口协调发展。调整航运结构,大力推进内河航运船舶标准化,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推广标准化船型。积极培育内河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大宗散货和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促进沿江流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水运资源。
2.统筹兼顾原则。协调好航运与水利、水电等开发建设。
3.环境保护原则。处理好航道、港口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社会效益。
4.以人为本原则。处理好需求与可能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市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和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内河航运建设。
(三)目标
按照协调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提出我省2010年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
——航道
进一步完善适应大型船舶进出的出海航道。建成和完善以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级及三级以上航道为骨干的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以该网为核心,形成与北江、东江等航道干支相通,江海直达,布局合理,港、航、船协调发展的珠江水系内河航运体系。初步形成干支互通的韩江水系300吨级内河航道体系。至2010年,新增5万吨级出海航道115公里,5000吨级海轮航道66公里,3000吨级海轮航道216公里,1000吨级海轮航道里程约227公里,2000吨级内河航道里程236公里,1000吨级内河航道里程约230公里,500吨级内河航道里程100公里;改善其它等级航道里程约777公里;1000吨以上内河航道里程达1080公里,约占全省内河航道里程9%。逐步完善航道支持保障系统。(2010年全省航道规划见附图一,珠三角航道规划见附图二)
——港口
围绕沿海主枢纽港的发展及运输市场的需求,建成一批适应经济发展和运输需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口及其他专业化港口,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内河港口体系,新增千吨级以上内河泊位一批,珠江三角洲基本形成集装箱专业化运输系统,部分主要港口成为地区性物流中心。
——运输船舶
调整完善船舶运力结构,至2008年基本淘汰水泥船和挂桨机船。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标准化船舶达到60%以上,船舶平均吨位增加约一倍,达到400载重吨以上。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的专业化运输系统,专业化运输比重明显提高,运力结构明显改善。
到2010年,内河货运量约18300万吨,其中集装箱运输量达1250万标箱;内河旅客运输量约480万人。
五、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完善西江干线主通道,打通出海及与周边省份相联系的水上通道。
加快建设西江下游肇庆至虎跳门和横门3000吨级海轮航道,开工建设虎门出海航道(广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和磨刀门3000吨级海轮航道建设,打通虎门、横门、崖门(含虎跳门)3条连通西南的出海通道。开工建设西江航运干线(两广交界处界首至肇庆)航道整治,使2000吨级船舶直通广西。
2.建设和完善以“三纵三横”为骨干航道的珠江三角洲现代化航道网。
加快建设莲沙容水道、陈村水道和潭江水道,开工建设劳龙虎航道、洪奇沥水道等1000吨级及以上骨干航道整治工程,建成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级及三级以上航道为骨干的珠江三角洲现代化航道网。完善骨干航道的配套设施,率先实现全省骨干航道网维护、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3.改善山区航道通航条件。
配合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山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治建设北江航道、东江航道和韩江水系航道,逐步改善粤东和粤北山区航道通航条件,促进粤东和粤北山区经济发展。
4.完善航道支持保障系统。
通过推广应用航标遥测技术、船舶GPS定位技术等,建立航道管理数据库系统,逐步完善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平台的航道地理信息系统,建成一套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管理高效,适应我省内河航运现代化要求的航道支持保障系统。
5.进一步加强内河港口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港口装卸机械化水平。
适应经济发展和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加强主要内河港口的建设,完善码头布局,调整港口功能结构,逐步建设珠江三角洲集装箱运输系统,进一步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以应用实用技术和先进设备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港口装卸作业机械化,形成港口规模效益,部分重要港口逐步向区域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加强肇庆、佛山等内河港口建设,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
6.积极推进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
逐步淘汰老旧船舶,在航道条件改善的同时,推广主要货种、主要航线的标准化船型,逐步实现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
(二)2004-2010年重点项目:
1.重点整治航道24条,整治航道里程约1970公里,估算总投资约69.5亿元。“十五”后两年和“十一五”投资50亿元,其中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投资约35亿元。
2.重点建设内河港口项目62个,估算总投资66亿元。
(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航道重点建设项目见附图三、附图四,港口、航道重点建设项目具体情况见附表)
六、规划实施意见
(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内河运输对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要从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港口岸线、航道和港口建设的宏观管理,航道、港口项目建设应以国家和省批准的规划为依据,实现航道、港口有序、协调发展,更好地为沿海主枢纽港服务。
(二)2004-2010年省交通规费用于航道建设资金由原来每年5000万元增加到2.5亿元,全部用于内河航道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交通部资金支持。对于2004年起新开工的内河航道建设项目,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项目,沿线地方政府负责安排项目总投资的35%;东西两翼内河航道项目,沿线地方政府按项目总投资的15%安排配套资金;山区航道建设项目,沿线地方政府按项目总投资的5%安排配套资金。剩余资金缺口由省和珠江三角洲沿线有关市向世界银行贷款解决。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航道、港口等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按照市场原则,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积极研究政府补助性投资改为参股投资的方案。
(四)积极推进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要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美观的要求,优化运输船舶结构,在改善航道条件的同时,推广标准化船型。积极开展船型标准化研究,制定船型标准化系列,特别是节能、环保、经济合理的专用集装箱系列船型,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更新、淘汰老旧船舶和应用标准化船舶。建立和完善现代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保障船舶交通安全。
(五)理顺航运管理体制,依法治水、治航,促进航运事业协调发展。港口、航道管理部门要统筹港、航、船的协调发展,加强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做好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使水利水电开发能兼顾航运的需要。加快航运立法步伐,尽快修订完善《广东省航道管理条例》,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加大航运执法力度,推进内河航运事业发展。
(六)积极培育航运市场,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航运市场秩序。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培育水路运输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管理,从船舶、航运企业、水上运输服务企业、船员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高准入标准,完善退出机制,形成统一、规范、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加强对航运企业的资质管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如果想了解相关法规解析和案例可关注佰佰安全网的安全说法频道。让你的生活更安心。
( 责任编辑: 赵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