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最近中国奶制品行业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经严重威胁甚至伤害到了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并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从之前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到国内著名乳制品公司的婴幼儿奶粉出现汞超标、微生物超标、含致癌物等质量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对国产婴幼儿奶粉彻底失去信心。
2004年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颇受关注,由于该地区出现大量的食用劣质奶粉,导致婴儿发育畸形甚至死亡的的恶劣事件发生多起。一时间,不合格奶粉充斥阜阳各区镇和农村市场。
2008年“三鹿事件”以“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点燃事件导火索,由“三聚氰胺”引发热烈讨论,位于该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件”之首,美国的《时代周刊》更是将“毒奶粉”列入了“全球十大新闻”。据来自海关的统计,受“三鹿事件”的影响,中国10月出口的奶制品数量锐减了九成多,其中奶粉出口量更是下降了99.2%。这些毒奶粉不仅危害了少年儿童的生命健康,而且几乎摧毁了中国的奶制品行业,更让“中国制造”蒙羞。
中国奶粉出现的问题
频频出现的奶粉安全事件让家里有小孩的老百姓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的,以至于有的人对奶粉产生了草木皆兵的心理,不敢买更不敢让小孩吃。由此可见我国的奶粉安全现状并不乐观,其中暴露着该行业存在着安全问题。
一、 奶粉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劣质原料,投入了过量的食品添加剂或化学物质。例如,“大头娃娃”事件中的劣质奶粉就是因为使用劣质原料制造出无营养的奶粉,而导致婴儿营养严重缺乏,出现“大头”甚至死亡现象;“三鹿事件”中的毒奶粉中由于含有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三聚氰胺,而造成了婴儿中毒甚至死亡。像这些老百姓们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尝不出,却能够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二、 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卫生不达标也是其中的安全问题之一。我国目前 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此外,我国许多乳制品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快速盈利,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不顾消费者的安危牟取暴利。我国奶源可谓先天不足。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市场监管不力 生产者的技术不足和道德缺失
中国有成千上百的企业,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就做不出好的产品,哪怕是一种可以让国人吃起来放心的奶粉呢?是品质的问题吗?问题还要回归到企业生产者的价值观上,究竟是追求利润为主还是责任在利润之前。其实,国内的企业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问题是他们即使不遵守规则也可以实现盈利,而且是更多的利润。
4月4日上海彻查假冒乳粉流向,犯罪嫌疑人仿制多个品牌奶粉罐,并收购低档、廉价或非婴儿奶粉灌装生产假冒著名品牌奶粉,并进一步销售到全国多个省市,造成较大影响。奶粉问题再一次让国人担忧。
就中国乳制品市场的现状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生产者的技术不足和道德缺失。大多数企业急于扩张占领市场,为了赢取利润不顾消费者的安危,所以此时企业内部的质检环节形同虚设,需要通过外界的监督和强制的手段来杜绝企业的不法行为。从“三鹿奶粉”事件和“多美滋毒奶粉”事件的曝光过程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内部监督流程严重不到位,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采取措施减少对消费者产生的危害,反而想瞒天过海。当东窗事发后三鹿企业依旧没有主动承担责任,这让消费者更加不信任。
中国乳制品安全瓶颈的重要出路-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出手来引导中国乳制品市场走出瓶颈呢?我国乳制品市场包括国产乳制品和进口乳制品,小编认为对于国产乳制品,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统一质检标准,严格监控质检环节,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的出现,一切以消费者的安全为重。而对于进口乳制品,也应该统一标准,层层检测。进口奶粉不应享有“豁免”权,对进口的乳制品应有更严格、更完善、更全面的检测标准。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大企业履行自身社会责任,以高于国标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此外,政府还应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于消费者的举报积极回应,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为我国乳制品市场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 作者: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提高国产奶粉质量,任重而道远,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政府要加强在生产、包装、运送等全过程的安全,建立严格的抽查制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我的立场
选购奶粉时您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