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日前在京东、天猫等购买了19款热销奶粉,其中有8个样品的铁、锰、碘、硒实测值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样品的不合格率竟然达到了42.1%,长期食用危害宝宝健康。海淘奶粉,各种各样的外文标识是什么意思?大小不同的配方含量符合中国标准吗?外国宝宝喝的洋奶粉,是否一定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海淘奶粉的走俏热销是对国内奶粉失去自信的表现
乳制品安全兹事体大,长期以来却事故频发。虽说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八年之久。但留在人们心中的隐痛始终未曾完全消散。各种不应出现的东西在食品中出现,各种不合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孩子的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父母的心头大患。
对于年轻一辈的中国妈妈。她们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当诟病或者质疑国内奶粉不够安全时,便将奶粉的质量保证寄托在海淘产品上,对于国内一些具备经济条件的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婴幼儿配方奶粉时一直秉持的是“宁要进口不要合资,宁要合资不要国产”的原则。在这样的消费理念面前,也催生出了“代购一族”,催热了海淘市场,让其中一些人赚得盆满钵盈。可以说,海淘奶粉的走俏热销,也是中国妈妈对国内奶粉“失去自信”的必然现象。
殊不知,对海淘奶粉的“盲目崇拜”,同样是一种冒险。据媒体报道,央视《消费主张》栏目在京东、天猫等购买了19款热销奶粉,其中有8个样品的铁、锰、碘、硒实测值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样品的不合格率竟然达到了42.1%。需要说明的是,曝光的“不合格”奶粉品牌,都是原产国销量领先的大品牌,而且深受中国妈妈的青睐。
奶粉不合格只是配方差异 国外配方未必适合中国人体质
面对热销奶粉不合格的重磅消息,必然会引来中国妈妈的焦虑和不安。然需要释疑的是,检测中多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并非等同于奶粉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只是所检测的样品指标不符合我国的奶粉配方标准。亦即是说,出于地域差异、营养水平、国民体质等因素,国内与国外在奶粉标准的设定上有所不同,也不可一概论之。
其实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配方奶粉在具体配方上存在差异,这是一种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世界上所有奶粉的配方,都是依托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基础配方演化而来。而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就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在体质和营养需求上的差异,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缺啥补啥”。既然美国奶粉的配方是根据美国人体质和生活习惯调配出来的;日本奶粉的配方是对于日本国民的母乳充分研究后结合法典制定的,那么中国奶粉的配方,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体质、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
这就好比,同样的教育模式,适合美国孩子,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孩子。同理。中国宝宝食用外国奶粉,就如同让我们去吃美国的生鲜牛排。别人觉得美味至极,我们却感到恶心反胃。清楚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碘含量明显低于国标。日本是沿海地区,海产品是日常食物,不会存在碘缺乏,碘含量低于国标也就不足为怪。
避免奶粉消费求“洋”不求“对”的心理,国产奶粉需树立品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婴儿配方食品安全标准,出现的差异只要合乎科学配比就行。中国妈妈舍近求远,痴迷或者说推崇海淘产品,是基于对国内奶粉丧失信心。当然,这不是她们的问题。每一次的奶粉质量问题,都会伴随引发一场社会恐慌,而形成这种“恐慌”的罪魁祸首,是涉事企业的唯利是图,铤而走险。推诿已为公众所惯见,监管的疏漏和处罚的滞后,也已在公众心中产生“刻板印象”,自然会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国产奶粉的质量。
此次对海淘奶粉的抽检“意味深长”。一方面。“99%以上的婴幼儿奶粉抽检合格率”不能平息某一项检测超标带来的焦虑,中国妈妈同样需要带着这种“焦虑心理”审慎选择进口奶粉,盲目崇拜只可能对孩子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企业倘若苛求中国妈妈保持淡定,立刻重塑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不免有些“强人所难”,甚至说是异想天开。“伤口”能否愈合,还看“药引”是否足够奏效。只有乳品行业的品质、质检监管的公信同时回归,中国妈妈才会安心选择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国产奶粉。
( 作者: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对于家长来讲,最好是按我们国家标准的婴儿奶粉来食用,不要海淘。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营养水平有差异的。而国外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是不能喝,关键是你一定要给自己的宝宝选择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进口奶粉。
我的立场
您认为国外的产品都是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