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学生在网上发帖吐槽称,福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对新生发型提出苛刻要求,男生必须寸头,长度不能超过6毫米;女生不能有刘海,自然卷或发质偏黄者还需到医院开证明,否则学校将不予注册入学。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校规不算新鲜,学校们多年来始终在相关规定上咬着不松口,为的正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树立更加“规矩”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但太过严苛,以至于奇葩的校规,往往又存在“越俎代庖”的嫌疑,颇不合当今个性化的学生脾气,很容易适得其反。
“秃头”校规按奇葩指数来说,其实最多也就是“一颗星”。
近年来,奇葩校规可说是风行东西南北,每年开学季,雷人校规可以说是没有最雷只有更雷。笔者不知道,男生发长超过6毫米的不允许报到注册,这样的校规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其法理依据何在?
校规是学校所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一个学校师生的言行规范。制定校规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这点上讲,虽然学校规定男生头发尺寸的初衷本不值得质疑,但其可行性却大打折扣。为何男生发长以6毫米为界限,而不是7毫米、8毫米或者5毫米、4毫米。暂且不说执行者是否会拿着一把卡尺去测量每位报到男生的发长,单就这尺寸是如何设定的?
倘若这样的规定没有法律依据的支撑,只是局限于某个学校领导或某几个学校老师的想法,而没有征求约束对象―广大学生的意见,那其规定自然难以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必然会招致学生们的反对。最终不仅没有起到约束的作用,反而会因此导致师生矛盾,影响校园和谐氛围。此前就曾有多地曝出因学校强制理发引发学生抗议的事件。
2010年,云南某学院曾规定“女生一律禁止穿热裤、吊带、背心……”这在当时曾引发很多女生的集体抗议。
2011年,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成绩较差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学生必须佩戴,引发众多家长的质疑和反抗。
而更为奇葩的校规往往反映在异性交往上。2011年,成都一中学对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异性交往设定了严格的交往距离。异性同学合理交往距离规定在0.8米至1米之间,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情节严重者会被处分;浙江台州市一中学也曾对男女生之间交往的8项行为明令禁止,甚至包括不允许男女生面对面吃饭……
此类校规,当初身为学生的你可能习以为常,甚至以此为至高准绳。可长大后,有了独立思维后,再回头看,难免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是,这确实是校规,可这哪里又只是校规呢?
严苛奇葩的校规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权利
制定此类校规,学校初衷的确良好,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而不是受外形、早恋等影响,但如此严苛过头,又难免侵犯了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规定称:中学生应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据此看出,当前许多严苛的校规极大发挥了延伸效应,有“越俎代庖”的嫌疑。
异性交往距离低50厘米算亲密?人类是群居动物,若非要用距离来体现两性文明,那男女生日常交往是不是应随手执一把标尺呢?两性的健康发展在于认识和了解,严格距离变态式地疏远了彼此交流,带来的是更多的好奇感,反而适得其反。当然,防止学生时代早恋是应该之举,但是摒弃心理健康疏导而用机械化的手段疏远距离无疑不可取,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扭曲式的导向两性交往是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伤害。
而对于不让午睡让打坐、带绿领巾等,纯属校方主观行为。只因校长觉得打坐好,就让全校学生打坐未免荒唐。且不说打坐到底是否有益,一人好恶转化成对全校学生的支配已显不合理性;再说绿领巾,此校规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已经构成对学生的人格侮辱。成年人都知道,学习成绩好或许会让你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儿好工作,但它不可能成为你的人生全部,但是当你给一个幼小的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绿色种子”的时候,影响的或许就是他未来成长的道路。
2012年,山东14岁初一少女因不愿剪短头发而跳楼身亡,她在生前一篇文章中曾说,头发是她最重要的东西,是她的一切。而学校却强行要剥夺她的一切,致使惨案发生。
所以,许多奇葩校规听起来可笑,但深思后确也透着可悲的色彩。许多校规的出发点固然是好,但过度干涉,却是对学生权利的伤害。中国的学生普遍缺乏自我权利的认知,这和教育有密切关系。一旦习惯了被各种无论是否合理的规定所束缚,完全成为承受者之后,对待自我权利的申诉也就会越发少。
过度奇葩的校规只会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规范仪表需人性化
新时代的学生虽心智还未成熟,却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众多学校制定如此严苛却奇葩的校规,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但统一式的逻辑却十分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拿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的“秃头”校规来看,校方称是为了规范学生仪表,更好的为未来就业做准备。但是每个人都有爱美的权利,学生毕业后也不一定都要从事青睐短发的行业,在许多相关设计、美学等行业,漂亮的发型反而更受喜欢。
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符合“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的规定下,学生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男生不留长发”的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已经明显走偏、变味,从一种倡导性规范异化为强制性要求,违背了教育差异化原则的同时,更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如此校规,很大一部分来自学校领导的拍脑袋式决策,是少部分人权力任性的表现。评论人士王甄言曾对此指出,由于缺少监督机制,部门学校少数行政人员把校园当成了“自留地”。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缺位,纵容了学校少数行政人员拍脑袋决策。
奇葩的校规也是中国式传统教育的旁边产物。中国教育以“严苛”著称,致使学校的规定变成更为权威的引导。校规作为学校管理学生的主要工具,具有似乎不容侵犯的天然道义优势,似乎学校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书育人,而正是在这一良好的道德意愿前提下,公众,特别是家长们往往对校规采取了相对默认并遵行的态度。在教育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趋势下,校规制定要人性化,要尊重学生的权利。
( 作者: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好的规矩让人行走在方圆之间,并不会有束缚感;而坏的规矩却四处设限,人走在其中往往四处碰壁。学校以注册学籍为“要挟”,强制推行苛刻的硬性规定,反映出校方教育管理思路的粗暴和僵化,这种校规不仅得不到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还有可能激起学生逆反心理,限制学生自我发展。
我的立场
你认为“奇葩校规”会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