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成了击穿大凉山地区伪慈善志愿者群体的一枚“穿甲弹”。视频中,两名男子在快手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而在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成了击穿大凉山地区伪慈善志愿者群体的一枚“穿甲弹”。视频中,两名男子在快手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而在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去年一篇“世界上最悲伤作文”,引发舆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凉山的贫困也首次暴露在公众视野里。网友自发捐钱,志愿者前赴后继,大家纷纷用行动诠释着爱心。白驹过隙,谁也没想到,一年后,这里竟成为一些网络主播的“淘金地”。
“假公益直播”是对道德的无情践踏
近两年,随着网络直播业的崛起,“网络直播公益”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毋庸置疑,“直播公益”本身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播撒爱心、凝聚善心,可以发挥新兴网络直播的独特优势。但直到打着慈善的幌子谋一己私利的“假公益直播”被曝光后,我们才意识到,
这样造假、造贫的方式,自然危害重重,损害凉山形象、欺骗百姓善良,“直播 假公益”给社会带来的刺痛比以往任何时候还要剧烈。
“乐善好施”是我们民族自古崇尚的美德,但揆诸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现实,从一些机构对公众捐款去向的不透明处理,到某些公众人物“诈捐门”事件的频演,再到新兴“公益众筹”受到社会质疑,“公益”这个字眼逐渐被阴谋论所裹挟。然而,“假公益直播”却无情地又一次击垮了公众的心理防线和社会的道德底线。
打着慈善名义前往凉山州的“志愿者”,做着先发钱再收回去的“伪慈善”网络直播,并凭此增加粉丝量和观看量,以达到“多刷礼物”、搞微商、做广告等营利目的。“这是‘快手慈善圈’的通用法则,直播慈善能上热搜榜,粉丝涨得快,有了粉丝,就有了一切。”讽刺的是,揭露借慈善敛财的“伪慈善”之人,正是伪慈善者们。因为“眼红”内讧,他们互相爆料,终让迟到的真相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衣衫褴褛的村民被无情戏弄,成为“作秀”的道具,他们的感情和尊严何处安放?当尚且稚嫩的孩子被无情愚弄,成为“煽情”的工具,他们又将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当慷慨解囊的观众被无情捉弄,成为帮助赚钱的工具,信任和慈善又会掉落到他们心中的哪个位置?“假公益直播”带来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作出回答和反思。
直播“伪慈善” 不止缺德更是违法
假公益直播由于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而从中获利,已经构成民事上的欺诈行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台的我国首部《慈善法》中也明确了非营利的慈善活动原则,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因此,“假公益直播”不仅与道德的要求相去甚远,还与我国“依法治善”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其实,网络直播伪慈善固然千夫所指,可直播真慈善也未必就值得“万人景仰”、争相观看。媒体文化大师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里提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在泛娱乐时代,网络直播这一媒介的呈现形式归根到底是娱乐的,它的语境为娱乐而生。尤其是它的即时性、交互性等诸多特性,更是让其娱乐功能如虎添翼。而由于网络直播的自身限制,依赖流量、粉丝,导致主播要想存活,就无法进行深层、严肃的直播活动。这也是当今网络直播界乱象频出、“奇巧淫技”丛生的原因。
直播平台乱象频出 监管部门需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管理
技术无罪,监管有责,主播所属的直播平台对于“伪慈善”事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直播乱象大多与不良行业竞争相关,“伪慈善”事件起于主播恶性竞争,也是由于“内讧”才被曝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直播平台,作为直播平台管理方,更应该尽到监管责任,毕竟野蛮生长无法长久持续,虚假繁荣容易破碎。11月4日,国家网信办正式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除了落实直播服务管理中的各项细则,新闻信息直播要求具备“双资质”成为规定重点,这意味着国家对网络直播的管理日益法制化、规范化,但这离不开直播平台管理方的具体落实和执行,直播平台管理方理应加强对平台内主播资质及主播行为的管理,构筑网络直播平台良性发展的土壤。
此外,粉丝也应该以更加理性、更加谨慎的态度追“星”,可以将主播确定为自己的偶像,但不能盲目跟风、肆意打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主播膨胀、减少人身财产损失。
( 作者: 胡玲玲 )
小编总结
“假公益直播”的发生也警示我们,新兴的网络公益直播或公益众筹尽管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遐想和可能,但尚不成熟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很容易被“钻空子”,因此,紧跟形势的监管跟进十分必要。
我的立场
你认为假公益直播是网红经济下的次生灾害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