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即金融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由单位构成犯罪主体的有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以及保险诈骗罪等5个罪名。 金融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但金融诈骗犯罪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诈骗犯罪。刑法将其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除了要分解诈骗罪这个口袋罪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维护金融管理秩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生在金融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急剧增加,其中金融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危害最大的经济犯罪活动之一,其严重破坏了国家的金融财税秩序和社会秩序,直接危害到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金融诈骗犯罪已成为当前金融领域的一大公害。依法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天天分红”受骗者众多
“天天分红”是时下最为流行的理财诈骗模式之一,兴起于2011年。平台号称用户只需要投入少量的钱,就能让资金在数十天内翻2-3倍,并且每天发放“收益”。
当用户投入一定的资金后,最初几天都会按期发放“收益”,用户如果不再追加投资,平台就会立即让其账户密码失效,无法获取本金。当用户看到有利可图,选择追加投资,这时平台会按期发放几天“收益”,等待更大笔的投资追加,如果没有追加,也会很快让其账户密码失效,无法获取本金。
银行理财产品漏洞被利用
今年9月,大量工行、招行和农行等用户纷纷在网上反馈收到短信提示,称自己的银行卡在网上购买了某款理财产品被扣除了大笔资金,并告知“如果不是您本人操作,请与我们联系。”当网友去ATM机查询时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余额竟然真的少了短信中告知的相同金额。
收益特别高的千万别投
国家从2014年开始多次降息,这说明经济不太景气,企业负担不了那么高的利息,也达不到那么高的利润率。目前的房贷利率才4%多点儿,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多数也不到10%。那么,如果理财产品的利息高过14%,就要相当当心了。
看不懂的业务也不能投
炒这些压根儿就不懂的业务,不仅投资风险大,而且很多平台就是专门骗人的,一般刚投进去的时候,会给投资者一些好处,但是突然有一天,投资者会什么都没有。不管业务人员描述得操作多么简单,其实那就是个假盘,盈利或者亏本都在他们的掌握当中。
不清楚钱给谁用的不投
现在社会上热钱汹涌,一块石头,加上一张珠宝协会的鉴定证书,就能贷款4.5个亿;一个电影拍摄就敢融资8个亿。很多企业借款都是清一色的5000万起。投资者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借给这些不靠谱的人去用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账户积分可兑换现金诈骗
应对技巧
1.遇到可疑短信,第一时间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热线确认真伪。
2.认准银行官方网址,遇到手机银行升级、积分兑换之类的短信时,需认真核对短信中的网址。
3.妥善保管个人私密信息,不要点击不明链接,不要将个人信息(身份证号、账号、手机号码、密码和短信验证码等)告知他人或通过非正规网站录入。
4.发现账户异常,立即致电银行客服了解情况,口头挂失银行卡。
手机短信被拦截诈骗
应对技巧
1.使用手机终端时,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压缩包、图片和二维码等,避免手机终端被植入木马病毒。
2.在移动终端安装杀毒软件等相关的防护程序,保护安全。
3.若已点击不明链接,需请专业人士对手机进行病毒查杀,及时修改账户密码与电子渠道密码,并前往网点将账户进行永久挂失,重新开立新账户,避免发生资金损失。
有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面对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懂法律和金融的骗子,老年人不能坐以待毙,应该通过网络、电视了解一定的知识。作为儿女也应该和老年人普及一些相关的知识,一些大的金钱交易和合同,也应该仔细把关。
防骗不是一个人的事,政府单位、法律机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以及个人,都需要协同防骗,特别是针对抗风险能力不强的老年人的骗局。在国家针对电信诈骗立法还不充分的时候,新型的金融诈骗已经开始在各地快速繁殖起来。关于金融、互联网、电信的诈骗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更具体和详细的法规,才能更有效的打击诈骗的发生。
老年人防范新型金融诈骗的方法
一、有需要兑换的外币、兑换零钞、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要到银行柜台办理,不能轻信“黄牛”。
二、妥善保护好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卡号、存折账号、密码、手机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不要轻易告知他人。
三、办理任何金融业务要咨询阅读条款,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和核对相关内容,如有疑问,应该咨询银行柜台人员。
四、凡是提到需要转账汇款、交手续费免费领取奖品的短信或电话,都应引起高度警惕,谨防金融诈骗。
五、购买理财产品要选择正规渠道,弄清存款、理财、保险的区别,最好在子女的陪同下进行购买,尤其大额投资最好不要独自当场决定。
六、不能相信陌生人的糖衣炮弹,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多找老伴、子女们、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商议,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