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外,环境中的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的影响,一直是该病病因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材料说明,精神分裂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还没能发现决定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
2、 遗传因素: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证明,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其遗传度为60%~80%。因此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最早的家系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罹患该病的概率高于一般居民数倍,患病率随血缘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增加;患病者病情越重,亲属患病概率越高。
3、 精神分裂,反映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疾病模式的变化方面,即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对多数疾病来说,其发病不是绝对地取决于单一因素,例如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就患肺结核(实际上多数不患肺结核),是否患病还决定于本人当时的精神和躯体状况,而这些又和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就精神分裂症而言,有些人认为它也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
精神分裂症无论从生物学或是方法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一直是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传统医学模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按照这一观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原因不明的疾病。
1、 生活习惯改变:患者在康复期间突然不能保持以往具有一定规律的生活习惯,如突然赖床不起或早起、三餐时间出现变化、原有习惯性活动停止(一般无明确原因)等。这些异常改变可提示复发的可能,故均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注意。
2、 食量异常:康复期间,患者突然出现暴饮暴食或食量过少,可伴有饮食习惯改变、轻微吞咽困难。以上所述症状,均提示进食障碍再次重新出现,而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注意。
3、 情绪不稳:在病情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后,患者情绪起伏再次变大,如常因一件小事而大发雷霆、忧虑或抑郁、对外界反应迟钝、轻易与家人或邻居产生矛盾等。以上所述症状,均为情绪障碍的表现形式,进而提示有复发可能。
1、 心理治疗
患上精神分裂症,很大程度跟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关,受到某种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是长期被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束缚,心理自由度严重缩小,造成了精神分裂症的发作,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能够让患者及时有效地疏导阻塞的心理状态,在面对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时,也能够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消除内心隐患,从而对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的控制治疗作用。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在患病初期,就采取药物治疗的措施,能够尽早的控制病情,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而且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来说,药物治疗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采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不良精神症状。循序渐进的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案,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对病情的恢复和巩固治疗作用是非常大的。
1、 康复护理
根据病情适当安排患者做些家务劳动等活动,来锻炼患者的社会劳动技能,可教给患者怎样主动找活干,怎样去求职,如何与各种人交往以及如何使用公共设施等。
2、 服药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充分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为了巩固疗效与防止复发,长时间服用维持剂量的药物极为重要。
3、 作息时间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8~10小时生理睡眠时间,合理的、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
4、 安全护理
如果病情波动、症状活跃时,要将家中一切不安全物品加以收藏,必要时派专人护理。患者症状缓解、对病态的伤人毁物行为有充分认识时,要适当放手让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是,家人要做到“外松内紧”,即从表面上看,家人很不在意地让患者持剪刀等物品,而实际上却时刻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安全行为。经过反复观察,病情稳定后,可让患者独立操作一些工具从事劳动,家属给予一般关照即可。
1、 对精神分裂症的预防还需针对病人的想法、情绪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根据可能采取的自伤手段来应对。如有的病人悄悄地把药收集起来,准备服药自杀,对此则要防止病人藏药。这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预防措施。
2、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尽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及的难事,免得过度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不要太过于固执己见,这也是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关键所在。
3、 积极培养自己乐观的性格,虽然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很难以改变的,但是只要有恒心,将良好的心态放入生活中,凡事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将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缠身的几率。
4、 如处理人际关系,应以宽待人,做到互相理解,不去为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这是防止人际关系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处理家庭关系,同事关系,邻里或从属关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