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是一种无理性和无能为力的状态,它可分为三类:
一般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及广场恐惧症。一般恐惧症的患者对某些物体、场所或情况感到害怕。
社交恐惧症的人会避开社交场合。因为他们害怕会作出使自己困窘的事。
广场恐怖症因为害怕陌生环境而产生复杂的现象。
恐惧症患者明白自己的恐惧是不理智和没有道理的,例如,飞机遇上暴风雨,使你感到恐惧,这是正常的反应。然而,假使下个星期你要出差,而现在你就开始恐惧飞机会遇上危险,这便是病态的反应。 恐惧症患者常产生负面的想法及可怕的影像,因而诱发生理反应。恐惧症常影响青春期的人,主要是恐惧在公共场所出丑。他会尽员避免在公开场合讲话或跳舞唱歌,这些场合会使他们脸红、出汗、发抖、口吃和头晕。
1、缺乏锻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认为自己缺乏一些社交的技巧,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都是因为没有得到系统的锻炼,的确,缺乏社交技巧会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以致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导致尴尬的处境。
2、自我贬低
有的患者他们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其实是恰当的,但患者却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对,所以是患者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在社交过程中,患者的自我贬低起着重要作用。
不少患者对自己要求过高,恨不能以自己超群的口才和举止得到所有人的称赞与喜欢,这就不可避免反复造成自我挫败,终于导致见人就紧张害怕。
3、社交动机不纯
在有的患者中他们总是认为人们和他交流都是带着不纯的目的的,而且有时候自己的目的也不是简单的交朋友那么简单,因此总是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所以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假如不论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一概毫不在意,就不会紧张害怕。
女性社交恐惧症遗传是可遗传的。但也有一些不是。
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会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
恐惧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个体的素质及个性有关,而素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孩子是否会得恐惧症,关键不在遗传,而在后天的教育。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善于与人交往,乐于助人和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恐惧症常为突发的,女性多见。有研究表明其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也有研究发现恐惧症状出现时血浆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有关。心理学家则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所致,而回避行为阻碍了条件化消退。
每个人诱发社交恐惧的事件并不相同,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却是相同的。那些对自我要求过于完美、太在乎别人看法、心理素质较差的人最易被社交恐惧所困扰。
人际关系紧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日本学者率先把社交恐惧诊断为恐人症,这个诊断很直观。一个家伙什么都不怕,就是害怕与人在一起,听起来够幽默吧?其实,社交恐惧是自我消极暗示的结果,古文里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是很好的例子。
害怕社交的人也是缺乏社交原则的人,因为不明,所以暗示性就增高。严格说来暗示与敏感的个性特征有关,如果敏感的人有了某种原则依托,受暗示性也会大大降低。
社交原则:
一、快乐原则,主动与人分享快乐,自己也收获快乐。反之,如果把敏感、多疑、焦虑与人分享,收获的就是痛苦与恐惧。
1.悦纳自己树立自信:很多社交紧张者就是因为不悦纳自己、对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
2.勿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就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从而迷失自己。接受自己的现况,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你越害怕出错,就越会感到手足无措。
3.别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紧张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身体上的不适,根据强化理论,如果紧张时我们太在意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反应,就相当于在强化自己的紧张行为。使其一步一步的加重。而当我们不去管自己的紧张反应后,由于紧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紧张反应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第一,应当牢固地树立起这样的信念。
我是造物主的独特创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跟我完全相同的第二个人。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的存在一定会有价值,我也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变自卑为自信。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会对自己说:我能干好。在工作和生活中,你就会有自尊、愉快、好胜等良好的心态,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绩。
第二,要战胜自己。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所以既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也不要随意扩大自己的缺点。其实你在别人的眼中也是非常不错的,只要我们积极与他人结交,那么你也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