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食品安全 > 内容
黄曲霉毒素

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B1 、B2和G1、G2,就是经常经常出现在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代表。B1和B2被奶牛吃了之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M1和M2进入奶中。这就是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大家可以通过黄曲霉毒素测定仪来测定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首先通过黄曲霉毒素测定仪是可以对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测定出来的,黄曲霉毒素有很多种,黄曲霉B1是其中一种毒性最强的毒素,其毒性比砒霜还强几十倍,主要对肝脏有严重损伤,是Ⅰ类致癌物,高温高湿就容易长黄曲霉毒素,一般温度在25℃-35℃,粮食水分偏高的情况下容易长黄曲霉。比如南方收割玉米的时候,玉米水分高,如果不及时晒干就很容易长黄曲霉B1。

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 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都有哪些呢?

研究者表示,叶绿素的抗癌机制可能是因为它能大幅度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吸收率,从而抑制了黄曲霉毒素对肝脏DNA的加成作用。他们认为,叶绿素是一种极好的化学保护物质,对抗致癌物的作用非常有效,从减少吸收,到减少致癌物与遗传物质的作用,直到减少各组织的癌前病变出现,各环节都有明显的效果。

1、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是在黄曲霉毒素研究方面应用最广的分离技术.自1990年它被列为AOAC 标准方法,该方法同时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黄曲霉毒素的功能.

2、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与薄层层析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二者互相补充.通常用TLC进行前期的条件设定,选择适宜的分离条件后再用LC进行黄曲霉毒素的定量测定。

3、免疫化学分析方法

利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设计的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分析方法也是最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这类方法通常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方法,酶联免疫法和免疫层析法.它们均可以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定量测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黄曲霉毒素测定仪。

对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因曲昔曲霍毒素袖称为前致癌物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那黄曲霉毒素会在身体内累积吗?如黄曲霉毒素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大家大可放心。而且,一般用黄曲霉毒素测定仪测定。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