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孤独心理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老人安全 > 内容
老人孤独心理

1、环境因素

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

2、自我意识太强

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3、自我评价不当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他们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

(一)部分老年人离休、退休了,物质条件很优越,连家务活也由保姆代劳。但突然无职无权无事可干,昔日高朋满座与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巨大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空虚,不愿出门,不愿与人打交道,内心感到孤独难熬。

(二)农村留守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干家务,还要带孙子,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都很大。遇到困难无人商量,生病了无人照料,时常感到孤独无助。

(三)空巢老人在儿女分家另过或外出打工后,因家庭的冷清会感到阵阵孤独。特别是失偶、失独、失能老人,思念亲人的精神痛苦,疾病造成的身体痛苦,年老体衰带来生活上的种种不便,更加剧了他们的孤独之感,如果再遇上不孝的子孙,那简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四)随子女迁移到城市的老人,在农村住惯了平房、大杂院,突然来到陌生的城市,住进高楼里的单元房,层层防盗门、防护网,以及人们高度戒备的心理,使邻里之间关系淡漠,老人找人问个话、聊个天都很难,因此倍感孤独,有的为此焦虑成病。

1.极度孤独。患者平时不愿与其他老人一起,老是呆在家里,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闻不问,整天沉浸在个人的天地里。

2.情感冷淡。患者对人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常避开别人的目光,缺乏眼对眼的注视,很少向远处望,面部常无表情。

3.语言障碍。患者语言发育迟缓,主动说话少,时常缄默不语。有的患者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而喜欢拉着别人的手去拿他想要的东西。有的患者不理解别人的语言,不能与人交流。

4.适应困难。有些患者往往强烈要求保持现状,不肯改变其所在环境、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反复不断要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游戏。在吃饭或做事时,其用具的位置固定不变,如有变动,即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现象。

1、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医学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运动锻炼已经成为一个促进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形式。

2、多出门走走看看

老年人平时呆在家里孤单寂寞,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走出了狭窄单调的生活,增加了情趣,对身心的健康自然有好处,也可以激发老年人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外出旅游往往多与家人、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结伴而行,同时,在旅游过程中,又可结识许多新朋友。老友新朋,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可使老年人心情更加舒畅,对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性格颇有好处。

以人为伴,和睦相处。以人为伴首先是指夫妻,几十年如一日忠贞不渝的夫妻,到了老年阶段,更应当相依为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以物为伴,自寻欢乐。大千世界奇花异木、鱼虫鸟兽,文物玩具,应有尽有。若能选择其心爱者,与之结伴,那么,“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也能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使生活过得五彩缤纷,并永葆活力。

以艺为伴,其乐无穷。老年人离退休后闲居在家,如果无所事事,不仅心理上会感到不适,还会产生老朽感、寂寞感、孤独感、无价值感等等。这种负性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为此,老年人离职居家,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志趣,如练书法、学绘画、吟诗、填词、集邮、创作、听音乐等,倘若有一二门入迷,将会给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以游为伴,山海皆亲。我国名山秀水众多,老年人离退休后,可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和兴趣爱好,游之远近可任选择。这可开拓视野,陶冶性情,使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