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使人口结构趋于完整,使社会趋于成熟。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人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时期,要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例如,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的变化,离退休后的不适应,经济收入的下降,人际关系的变化,老年疾病不断发生,丧偶、再婚,等等,致使许多老年人的心理世界失去平衡,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智力大军,曾为祖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是社会的责任,我国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为了使更多的老年人愉快地欢度晚年,延年益寿,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使他们做社会的强者,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全社会都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年人年老体迈以后活动能力就变弱了,活动的范围也就会变小。这让老年人的交际圈变得狭小。而如今社会生活节奏飞快,儿女们除了给老人物质上的照顾以外,往往很难有时间陪老人说说话散散步。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很难得到慰藉。
老年人的身体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变得越来越好,寿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寿星大多比较孤独,很少有人对他们嘘寒问暖,和他们畅怀聊天。一旦有人愿意和他们攀谈起来,即使是陌生人他们也能聊得天昏地暗。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很多人作为子女,却忍受不了老人家的唠唠叨叨。其实老人家开始唠叨起来了,就证明老人很有可能觉得孤独了。这个时候应该多陪陪老人家唠唠嗑,不然老人家就会觉得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的嫌弃。心理健康会影响很大,这种影响甚至会让老人生病。
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影响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未能引起广泛重视。大多数群众侧重于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关注程度相对不足。二是老年协会等基层老年组织不够健全。由于各村村情不同,大部分村庄老年协会等组织不健全,老年人文体活动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同时个别老年人对参加健身、娱乐等老年活动仍抱有偏见,积极性不高。三是老年文体活动设施需进一步完善。个别村庄由于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老年人活动场所、器材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制约着老年文体工作的开展。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老人空巢在家,容易产生“空心”现象。一些空巢老人看到别人家老少团圆其乐融融,自己形单影只,难免产生孤单心理。有些老人还承担着照顾、教育孙辈的重任,生活忙碌,负担重。如果老人出现“空心”现象,会严重影响老人身心健康,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为老人提供生活帮扶,帮助老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虽说老人空巢现象不能避免,但我们要让老人空巢不“空心”,这是我们的责任。矿区有关部门要建立老人帮扶档案,不但要从生活上予以帮助,还要加强心灵沟通。社区居委会要组织志愿服务队上门为空巢老人服务,帮助老人做家务、和老人聊天,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等。社区文艺团体也要积极组织老人开展文体活动,让老人充分融入社区大家庭,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另外,矿区居民也要尊老敬老爱老,多关心帮助身边的老人。
如何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引导?调查发现,我国社会环境下,对老年人的支持服务仍多停留在生活照料,经济支持则多来自子女和其他亲属。至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尚未实现与家庭功能的有效互补。
其实,类似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状况,在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部分发达国家探索出的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专家举例,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便是较为成熟的典型。其服务体系中涵盖了急症住院部、护理之家、老人院、支撑性住宅等,全科医生、护士乃至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有机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心身健康全方位呵护。
政府应建立制度、营造环境,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设立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方可实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培养专业的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同时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支持工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老年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