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供暖

首页 > 知识 > 安全知识百科 > 社区安全 > 内容
核能供暖

1、 科学规范管理。将核能供热首站控制系统纳入智慧热网调度管控平台,对核能热源、输配系统以及终端用户的供热环节进行参数监测、数据分析与智能管控,同时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进行温度调控,实现智慧供热、科学供热和稳定供热,使供热能力、供热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2、 节能效果明显,降低生产成本。使用核能供热后,不再使用原来的锅炉及环保设备,核能供热各站实现无人值守,节省了电费、维修保养费、环保支出以及人力成本,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 环保效果显著,供热效果持续稳定,供热能力大幅提升。使用核能供热后既确保了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又保证了用户家中温度持续稳定,不再因环保指标、锅炉设备检修等各种问题影响供热。

1、 公众对核能供热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核能供热技术已不成问题,公众对核能供热的接受度成为影响其示范项目落地和产业推广的重要障碍。

2、 核能项目首堆经济性及夏季运行问题

核能供热存在项目投资高、运行经济性不高等问题。财务指标较难满足内部收益率要求。核能供热项目,夏季无采暖负荷和制冷负荷,仅有不稳定的工业用气负荷,对核能项目的稳定运行是严峻的考验,同时由于用气负荷较小,经济性不高,甚至存在停机危险。

3、 厂址选择标准严苛

出于对安全性等问题的考虑,大型商用核电站在规划、选址、建设过程中受一系列严苛标准制约。厂址需要尽量选择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离大城市较远的地点。需要交通便利,无固定危险源,对项目要做好厂址安全分析,环评,安评等工作。同时要重点关注公众沟通与社会稳定性风险分析、核设施废物最小化等问题。

核能供热是指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直接向有需要的用户供热。可以用这种能量单纯供热,也可以综合利用,如热电联供。核能供热是核能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热能用户的温度需求及各种反应堆供热温度上,核能供热的范围大约可分为低温、中温和高温三段。低温供热温度多低于200℃,主要市场为农林水产业、居民采暖、海水淡化及部分轻工业;中温供热温度范围为250~550℃,主要市场包括纺织工业和部分石化工业;高温供热温度一般在550℃以上,主要市场为煤气制造、水法热解制氢及部分冶金和石化工业。

目前,正在发展的有三种核能供热方式:

1、 核热电站。它和普通热电站原理相似,只是用核反应堆代替矿物燃料锅炉。核热电站反应堆工作参数高,必须按照电站选址规程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点,从而使它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已投运的核能商用供热项目均采用抽汽供热技术,就是从核电厂汽轮机抽取部分发过电的蒸汽作为热源,将热量送给热力公司再经市政供热网络传递给终端用户。以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暖核一号”海阳核能供热工程为例,这个过程是由五个回路完成的:

首先,一回路核反应产生的热量,通过蒸汽发生器,将二回路的水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二回路部分蒸汽被抽取用来加热核电厂内换热站的水,加热后的水通过三回路传送到热力公司总换热站;在总换热站,三回路继续加热四回路内的水;接着四回路的水就沿市政供热网络传输到小区的换热站中,将热量传递给五回路,进而送入千家万户家中,从而实现为居民供暖的目的。

五个回路之间只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的交换。就像自热小火锅一样,热源和食物没有接触,食物可放心食用。核能供热用户接触到的是与传统供热方式一样的热水。并且通过三回路与二回路间的压差设计、在线监测等,实现多重屏障防御。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说,我国核能供暖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技术条件。过去,一方面,建设核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在设计建造时并没有考虑到热电联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受保温技术、材料以及供热条件等的限制,集中供暖的热源与负荷之间的供热半径较短,只能覆盖10公里—30公里,随着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尤其是低碳发展的需要,长距离供暖越来越可行,目前供暖距离一般能达到50公里,甚至100公里。

在世界范围内,核能供暖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全世界400余台在运核反应堆中有超过1/10的机组已实现热电联供。在我国,除了红沿河,以及山东海阳、浙江海盐三大核电基地所在地进行核能供暖外,据中国能源报报道,江苏田湾核电站也正在推进供热供暖事宜。

发表我的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聚合目录